0551-63870280

为什么总是跟我唱反调?

2020-01-12

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听话贴心的孩子,自己说了什么,孩子能马上听进去并照做。但这往往都是“别人家的孩子”,自己家的孩子不是这样,喜欢跟家长对着干。父母已经软硬兼施、什么方法都试过,可就是不见什么成效。经常会有家长在后台询问:孩子那么小,为什么总是跟我们唱反调,我让他朝东他偏要朝西,不让他干什么,他偏要干,好像上辈子有仇怨似的,该怎么做?

首先,幼儿大约在两岁之后开始建立自我概念,生活中,因为孩子过小我们常常会对孩子说“不”“不要”这样让孩子觉得自己完全不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,特别是对于自我意识萌芽的孩子来说,他们强烈想成为一个独立的小个体。通过对爸爸妈妈说“不”,不但练习了这个否定的逻辑关系,还让他们从中获取了自信心,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一个自主的小人儿。对于被大人照顾的事情,会强烈的想要自己来,像是想要自己穿衣服或者偷穿妈妈的衣服,陪她吃饭的时候开始自己朝碗里抓取,有的时候还会偷偷模仿家长的行为,像妈妈学习朝爸爸发号施令。这些行为有些时候在大人眼里就变成了唱反调、叛逆。

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通常在七岁之前,而现在也有研究认为是在四岁之前。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经历自我中心阶段,在这段时期,孩子更加关注的是他们自己。因为孩子自我意识的萌芽,同时他们认知能力发展得也不完全,自我中心时期的孩子总是从自身出发考虑问题,而且他们认为周围的人都有和他们一样的想法。自我中心的孩子还没有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,时常会听到两三岁的小孩之间的有趣对话,他们总是各说各的故事,并没有真正地交流和互动,他们认为对方一定在听自己说话,他们的思绪围绕着自己。当我们尝试让孩子停止手上的活动,来加入我们时,通常会被拒绝,甚至是连回应都得不到。我们认为孩子是无理的,是在故意和我们对着干。但其实,孩子只是比较专注于自我而已。心理学研究发现,这种自我中心通常会在孩子四岁以后得到改善。


白熊效应:又称反弹效应,源于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·魏格纳的一个实验。他要求参与者尝试不要想象一只白色的熊,结果人们的思维出现强烈反弹,大家很快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只白熊的形象。其实,白熊效应经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。比如,晚上已经很晚了,拼命想睡觉,却偏偏越来越清醒。平时记着一件事情,想着“不能忘记,不能忘记”,最后偏偏忘记了。类似这些,都是白熊效应。我们越不想做什么事情,反而越容易做这件事情。因为这件事情不断在大脑中强化,而使我们不自觉地做了这件事情。


了解了白熊效应,再回想一下我们自己孩子的行为,其实就能明白,孩子为什么老是“唱反调”了。

我们该怎么做?


1、增强父母与孩子互动


有些孩子想要获得父母的关注,在各方尝试之后发现,利用唱反调,爸妈会比较关注自己,因此增强了唱反调行为。有些父母比较强势或者规则意识比较强的,喜欢将孩子的生活作息安排的满满当当的,要求孩子照着自己的规则进行,不给孩子弹性调整与意见表达的机会,于是孩子开始不配合,开始唱反调。很多时候,孩子因为父母聆听了他们的心声,孩子感觉到被尊重,他们往往也较容易接受父母接下来的建议。


2、把孩子的不良行为,换成其他更适合的方式,列清晰的行为规则,并且向孩子解释原因


在孩子不做我们原本期望的行为时候,注意引导和转换,像是在外边聚餐喜欢大吵大闹的孩子可以引导到户外野炊,及时给予称赞与鼓励,同时告知孩子在那些地方可以这样做,那些地方不可以做的原因,暗示孩子只要照做大人的指令,就可以获得称赞,那么唱反调的行为就会逐渐消除。


如果孩子违反了规则怎么办?父母也可以把孩子违反后的惩罚,跟孩子共同商议提前写进规则列表里。

3、把指令“具体化”、“可操作化”。


父母给孩子指令的时候不能笼统。太笼统让孩子听不懂或者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,孩子就会选择“听不见”,可以将这些指令细化或者游戏化,加强孩子的兴趣性。


4、守住我们自己的底线


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,他们会学得更多,学习的能力也变得更强。试探我们的底线也是他们自然学习的一部分,他们是在学习什么是底线的真正定义。正是因为学习的天性,他们会首先提出要求,随后等待要求的结果。如果得到积极的反馈,那么他们就会更进一步,如果得到负面的反馈,那么他们就会选择换一条路走。这也正是我们人类的学习方式。


而关于家长应该怎样建立底线,很容易做,却也很难做。容易做在于建立底线的唯一关键就是坚持,而难做也是难在坚持上。只要我们家长能够坚持每次说出“最后一次”这几个字的时候,无论孩子怎样哭闹,都能真正做到这是最后一次。那么孩子就会对最后一次有了深刻的认识,便不会再做过多的纠缠。


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想要摸透孩子的心思,我们不但要学习书本,更重要的是静下心来感受孩子的内心,用自己的方式理解、关爱孩子,陪他们一起健康成长。


合肥芝点心理咨询中心:撰稿

常见经典案例并不是某个人的问题

而是有代表性群体的综合典型

即使是虚构的案例

终归有现实的基调

仅希望提供大众心理健康知识

让生活更轻松美好

倾听、关注、理解、支持、指导、释放、觉察、发展…

认清自身人格特点 ……

提升自我觉察力度……

建立健康自我形象……

获得心理成长经验 ……

促进心理素质 ……

提高生活质量……

以专业赢得信赖

用真诚温暖心灵

合肥芝点心理咨询中心

提供更多帮助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