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551-63870280

3岁童模被亲妈虐打背后:比啃老更可怕的,是啃娃

2019-04-18

前两天,一则关于“童模小女孩被妈妈飞踹”的爆料上了热搜。


在画面中,小女孩刚弯腰放下手中的篮子,妈妈上来用力一脚,把弱小的她踢出了一个踉跄......


如此凶狠,让人心寒。



随后网友爆出,视频中的这个女孩叫妞妞,是一名三岁童模,每天的拍照量难以想象。



对她而言,被妈妈打好像已成常态。


不配合拍照,被妈妈伸手打:



不配合拍照,被妈妈拿衣架逼到墙边大吼:



这样的画面,着实让人心痛。


前不久,GQ的一篇报道曝光了“童模”们的真实生活:


在浙江湖州一个小镇中。


很多学龄前孩子在爸爸妈妈、爷爷奶奶的带领下,或带着成为童星的梦想,或背负着改写家庭命运的期望,从全国各地而来,加入“童模”的队伍。


他们获取着比许多成年人都要更多的收入,也面对着许多成年人都不曾面对的复杂现实


在那里,拍摄的每一秒时间都非常宝贵,拍不好、拍得慢的小孩很快就会被业内“淘汰”。


但这些“童模”大都是学龄前儿童,甚至有的还穿着纸尿裤,拍照时难免淘气。


于是每当这时候,家长往往会用各种手段干预。


有的拿手机哄,有的训斥,有的则像爆料那样打孩子,目的只有一个:


好好拍照、尽可能多的拍照。


时间久了孩子们会变得很懂事、很配合。


“知名童模”谷歌的妈妈这样形容自己的孩子:


谷歌从没有发过脾气、不需要玩具来哄、在学校有很多朋友、被班主任疼爱、喜欢演戏、没人说谷歌一句不好。


班主任的母亲去世,班里只有谷歌一个人冲上去抱住老师,流着泪安慰她。


班主任评价她:情商高、遇上事情可以跟她商量。


但同时谷歌妈妈也感叹:


刚来时谷歌常不愿拍,看我生气了,憋住眼泪点点头就接着拍了,也可能是为了“讨好我”


在童模圈,这般“懂事”的孩子并不少见。


有位孩子就说:“(我)给家赚钱,家人不用辛苦了,我来赚好了”。



这些采访,让我看到了一个令人心痛的事实:


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角色颠倒了!


孩子为满足父母,变成了看似成熟的“小大人”;


与此同时,父母却成了需要孩子喂养和照料的“成年婴儿”。


这样的角色错位,在生活中处处可见。


1


著名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过:


你或许有一套自己的标准和喜欢的生活方式,不过我很为你感到遗憾。


因为你一旦变成一个妈妈,从此就要适应孩子,而不是让孩子来适应你。


但事实上很多父母不但没有适应孩子,反而让孩子来适应自己。


他们往往有着很多未被满足的需求,很多无法处理的匮乏,却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。


孩子一出生,父母反而变成了嗷嗷待哺的婴儿。


把自己的一个个需求往孩子身上套,此时孩子就像是个被迫成长的小大人,用他们最纯真的忠诚,满足着父母。



在童模圈,父母的需求可能是:财富积累、名气大躁,甚至是获得一点社会地位。


而很多普通家庭里,父母的需求更是各有各的过分。


我有些来访者在早年就是这样的小大人:


▶︎ 父亲想要光宗耀祖而不得,所以他只能从小被迫“两耳不闻窗外事,一心只读圣贤书”;


▶︎妈妈一天到晚忧心忡忡,哭丧着脸,所以她只能想办法逗妈妈开心,因此常在课上走神;


▶︎父母为了钱唉声叹气,所以她主动辍学,把读书的机会让给小2岁的弟弟......


这样事情发生得太多,都是源于:


孩子成了父母的照料者,照顾他们,为他们担责;


父母成了孩子的索取者,依赖他们,向他们压榨。


2


退行成“成年婴儿”的父母,一般都有无法自我满足的需求。


例如,


想要变得有钱,自己又行动不起来;


希望被尊重,却活得非常讨好;


渴望爱,却不懂如何去爱一个人.....


此时,孩子就是父母的拯救者。


通过努力赚钱、变得卓越、照顾父母等方式,来填补父母内心的需求。


举个常见的例子。


家庭中一旦父亲缺位,只顾着忙自己的事情,不顾孩子和老婆,那么这时妈妈很多情绪不能指望伴侣,就很可能依靠孩子来缓解。


母子之间会形成令人窒息的亲密感。



我曾有位男性来访快50岁了至今未婚,依然和75岁的妈妈住在一起。


很久之前妈妈非常焦虑,到处给儿子介绍对象,可每次最长不超过半年妈妈就会生病,或对儿子女朋友各种不满。


有次临订婚前,妈妈突然摔倒在楼梯间,小腿骨折住了3个月医院,儿子不得不陪在妈妈身边,最终和女友也分手了。


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,他很难遇到合适的,也不想再结婚了。


究其原因。


从他记事以来,父母感情很差,经常大打出手。每次吵完妈妈就抱他去别的地方住,不让爸爸见他,并各种暗示:母子要相依为命了。


直到后来父母离婚,他从此再也没见过父亲,每天都呆在妈妈身边陪伴着。


这是非常典型的妈妈把儿子当“半个老公”来养,尽管意识上知道不该这样。


儿子也心甘情愿填补了父亲的位置,最终牺牲掉了自己其他方面的人生体验。


3


看到这里,你可能会问:


做小大人那么辛苦,孩子为什么会心甘情愿去做呢?


这里有很多父母的“诱惑”


像前面的来访者,当他取代父亲去照顾妈妈时,妈妈就会给他更多的爱,这对一个小孩来讲,这是很难抗拒的。


除此之外,父母还常用这三种方法。


威胁与恐吓


就像踢小孩的童模妈妈一样。


给孩子传递一个信息:


如果你表现不好,就会有糟糕的后果。


比如:


你不好好学习我就不理你;


你不听话我和你爸就离婚;


你不求上进我就会生病;


你不考名牌大学我们家族希望就破灭.....


这些苛刻、挑剔、非打即骂,甚至卖惨,都是一种威胁和恐吓。


本质上,是通过激发孩子的“恐惧”,来逼迫他们服从。


毕竟,比起糟糕的后果,照顾父母显得轻松了很多。



自我牺牲


这类父母会为孩子去做很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。


为了孩子,放弃自己某些利益,委曲求全。


比如放弃工作、兴趣,舍不得吃穿,舍不得享受。


并且会把这种“牺牲”传递给孩子知道。


这会激发孩子的“内疚感”,觉得亏欠父母,必须要报答他们、喂养他们。


③过度褒奖


很多卓越而听话的孩子就是这样养成的。


只要孩子有一点成就和进步,就过度表扬、赞美、不切实际戴高帽。


例如夸孩子孝顺、学习成绩好,说他们以后一定不会平凡。


同时,还打压那些做得不好的人或事物。


例如贬低那些学习差的同学。


通过这样,让他觉得“要做父母肯定的事情,我才更值得被爱”,才是一个完美的孩子。


时间久了,孩子也会被“我很棒”的假象迷惑,进入一种“全能自恋”


觉得自己应该要完美无缺。


不能犯错、失误,更不能容忍失败,否则就强烈自我攻击,甚至自甘堕落。


他们不得不成为别人的“标杆”,变得非常优秀,以此满足父母的自恋需要。


以上不论哪种方式,都在试图把孩子变成“小大人”,然后告诉他们:


快来满足我、喂养我呀!


这些小孩也不知不觉地,过早成熟,变成一个破碎的人。


4


这些“小大人”长大之后,往往出现两个极端:


一个极端是——不遗余力地满足他人。


像《芳华》里的刘峰一样,只要能帮助别人照顾别人,牺牲自己无所谓。


他们会过度考虑别人感受,甚至生存都成问题了,还去捐款、扶贫、公益,或收养小动物。


因为“舍己为人”就是他存在的意义和价值。



另一极端是——让自己再次“变回孩子”,重新享受母爱。


很多父母会把孩子变成“父母”,其根源就是:


因为在父母小的时候没有机会“做孩子”。


他们本该享受的自主、自由、童真、无拘无束被客观因素、被父母中断了。


等到他们有了孩子做了父母,恰好伴侣指望不上,就很可能在孩子那里,补回在自己失去的童年。


就像这些“童模”。


他们看父母脸色、给父母赚钱,等长大就会无意识寻找让自己满足的人。


若没有,就再次让孩子看自己脸色或把孩子变成“小大人”。



那么,如何避免这个世代循环的悲剧呢?


要做到一个前提:


各个成员必须归位。


妈妈就是妈妈,


爸爸就是爸爸,


孩子就是孩子。


做到这点并不容易,需要我们不断去澄清。


哪些是孩子的需求,哪些是自己的。


并且努力去满足自己的需求,或者处理自己的匮乏。


越知道自己内心匮乏的东西是什么,就越会不被它控制,也不会投给孩子。


这个过程也许会很痛苦。


因为你会看到匮乏背后的创伤,也会因为这些创伤而感到羞愧和耻辱。


如果你做不到,可以去寻找专业的帮助。


当我们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匮乏之后,好好拥抱那个内心饥饿已久的自己,尽量去满足自己,直到真正地吃饱喝足,放松下来。


这样才不会因为过于“饥饿”,而找孩子去要吃的。


毕竟,好的亲子之爱,都是单向的。


就像水往低处流,不可以倒流一样。


为人父母只能付出,不可以有主观上的索取。


就像经典电影《当幸福来敲门》中的年轻父亲。


他和6岁儿子一起,遭遇了很多磨难。


例如离婚、负债累累、没工作、甚至每天排队领救济粮、夜晚住在厕所。


但他从未在儿子面前表现出悲伤、绝望、无助,也从未让儿子体验到自己的艰辛,甚至不曾要求儿子压抑自己的需求和情绪,变得懂事。


相反,依旧给他陪伴,陪他游戏,并在满足不了他需求时真诚地表达歉意和补偿。一如既往地给他爱和安全感。



这样养育下的孩子,能在早年安心地成长,成为一个健康的、可以自我满足的孩子。


不必一辈子过度付出,也不会成为下一个嗷嗷待哺的父母。


倾听、关注、理解、支持、指导、释放、觉察、发展…

认清自身人格特点 ……

提升自我觉察力度……

建立健康自我形象……

获得心理成长经验 ……

促进心理素质 ……

提高生活质量……

以专业赢得信赖

用真诚温暖心灵

合肥芝点心理咨询中心

提供更多帮助……

联系我们总电:0551 63870280

地址:合肥滨湖新区未来塔A座13楼

微信公众号:幸福家庭倡导者

精选的文章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涉及版权问题,敬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沟通授权,删除或重发,非常感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