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551-63870280

孤独患者:渴望陪伴,又抗拒别人的靠近

2019-03-29

明明孤独,渴望陪伴、理解和关怀。


但当别人靠近时,你却选择推开他们。


为什么会这样?你思考过吗?


或许你不是故意,可你也的确在用某种方式,把自己困在渴望与逃离的怪圈里,走不出来,别人也进不去。


1


我常常会观察周围的人,总会发现一种有趣的情况:


有的人很孤单,他渴望亲密,渴望关怀、渴望理解和陪伴,但他又会用自己的方式,无意识地把别人推开。


其实身边许多人都有这种倾向,只是大家能忍受的亲密距离不同。


搬家以前,有一个热心肠的邻居老阿姨,常常邀请我去品尝她做的甜点。我没事的时候会去坐坐,一是点心好吃,二是老阿姨实在孤单,我可以陪她说说话。


老阿姨常跟我聊她家里不成器的儿子和焦虑不堪的女儿,后来去的次数多了,我慢慢开始讨厌老阿姨,越来越不想和她接触了。


当我发现这一事实后,我开始认真思考这件事发生的原因:“为什么我会开始讨厌阿姨的接触了呢?”


跟她的聊天过程中,她会批评我哪里不对,然后炫耀自己在这个方面做的如何好,并且要求我按照她的期待做出改变。



2


控制、评价和否定是老阿姨无形之中推开我的手,让我停在一个距离她稍远一些的地方。


在这样的距离中,我没有办法给予她更多的亲密和照顾。


我们的关系的亲疏程度也就只能到此为止。虽然有些遗憾,但我也无能为力。


老阿姨不仅会这样对我,她也如法炮制的用这种方式,拒绝着身边的所有人。


在她儿子和女儿的童年时光里,很少得到母亲贴心的陪伴和照顾, 更多的是物质上的奖励和犯错后的批评。


儿子小时候就很会吃喝玩乐,懂得钱的好处。长大以后,他花钱的速度远远跟不上赚钱的能力,慢慢就学会背着家人借高利贷。


等到东窗事发,一家老小就开始对着儿子哭闹厮打。最终总是以老阿姨出面还钱,收拾烂摊子落幕。


就这样一家人又重新回到和睦状态,消停个一年半载,直到她儿子借钱的事再次出现。这样重复循环着,一直到现在。


老阿姨的女儿正好相反,从小安静内向、省事省心。但她反而最让老阿姨担心。


女儿在人际交往上有些障碍,每每找到一个工作,就因为跟同事们相处不好而放弃。


窝在家里,不跟人交往。而且渐渐年纪大了,也到了该结婚生子的年纪,女儿本来就自卑退缩,又强迫不得,这让老阿姨焦急不已。


老阿姨的控制,她儿子周期性的借贷以及她女儿的沉默,都是一种在无形中推开他人的策略。


这种策略带来的距离,给他们孤单,也给他们安全。



3


从他们的家庭模式中我们能够看到,两个孩子在小的时候,一定是渴望妈妈的陪伴,想要和妈妈获得亲密关系的。


但这种需求被一次一次的拒绝,甚至伴随指责和羞辱。每一次尝试着去靠近妈妈,都带来极大负面体验。


于是孩子开始内化,他们在这种体验中领悟到:要亲密是非常危险的,可能会被惩罚,或者是我太差了,不配得到别人的爱。


时间久了,孩子就会放弃这种需要,陷入“习得性无助”中。同时应对这种亲密感的丧失,发展出自己的策略。


儿子发现了钱可以给他丧失亲密感的安抚,女儿则躲进自己内心的想象里获得安抚。


这些安抚手段替代了“妈妈”,并且成为推开他人的好方法。这种生存策略在幼年可以很好的适应生存,但成年后会给他们带来种种困扰。


孩子需要向妈妈敞开自己的各种想法和感受,需要得到妈妈的支持和肯定,需要被理解和被看见。但妈妈会觉得不舒服和烦躁,因为对孩子的需求感到非常匮乏和无奈。


她没有办法给予孩子她从未获得的东西,甚至这种需求见解唤起了自己儿时被拒绝的委屈。妈妈也是一个未获得过亲密体验的小女孩。


于是,妈妈只能给予她能力范围内的亲密,有的妈妈这种能力太弱,只能给予孩子一个很远的亲密距离。


除了他们这种方式之外,许多人还用着其他策略,拒绝着亲密感。


比如:酗酒、抽烟、沉迷网络等各种瘾症;讨好、指责、讲道理等不良沟通方式;说谎、背信弃义、人身攻击等低劣的品行;回避型、焦虑型的依恋方式;自恋、偏执、自虐、强迫等人格特征;甚至各种身心疾病、努力工作学习都有可能是推开他人的武器。


而这些策略同时能够满足他们对自己的安抚,给他们带来好处,直至最后“策略”发展为症状,影响了人生。


就像我的老阿姨一样,因为早早地关闭了心门,而变得非常的孤寂,渴望着亲密。但当亲密真正靠近时,又会非常害怕的躲开。


在渴望与逃离的怪圈中无望地循环着,她走不出去,我们也进不来。



4


如果你发觉自己也在使用各种策略,让得自己深陷孤独之中,该如何终止呢?


我有几点建议:


1.觉察


觉察意味着能意识到自己的感觉、想法、需求和行为。在这个过程中,将自我从心智中分离出来当做被观察审视的对象。


换句话说,觉察让我们能意识到自己是孤独的;对于亲密,我们有哪些不合理的认知;我们使用了那些方法把别人隔离在外;我们为了保护自己推开别人,会做出哪些自动化的行为等,都是需要有意识地觉察到。


觉察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一步,如果无法觉察自己,就会不断重复这些问题,甚至会成为命运的一部分。


2.接纳


当我们能够很好的觉察自己的情绪感受、想法观念和行为反应模式的时候,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。


与此同时,也会对自己的“孤独”持否定态度,会忍不住批判自己、排斥孤独背后的恐慌和不安。


而这时,我们需要如实接纳自己就是这样,拿掉所有的应该和不应该,面对扑面而来的恐慌、伤痛等,而只有面对和接纳,你才能拥有真正疗愈的力量。


3.改变


在觉察和接纳之后,就可以来到第三阶段:改变。


除了旧有的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,我们是不是还有其他的选择?我们身边那些拥有亲密的人,他们与我们有什么不同?


如果我们试着放下种种策略,会怎样?如果我们试着更敞开自己,更加信任他人,会有什么不一样?


最后,我们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,获得更多的成长的可能性。


倾听、关注、理解、支持、指导、释放、觉察、发展…

认清自身人格特点 ……

提升自我觉察力度……

建立健康自我形象……

获得心理成长经验 ……

促进心理素质 ……

提高生活质量……

以专业赢得信赖

用真诚温暖心灵

合肥芝点心理咨询中心

提供更多帮助……

联系我们总电:0551 63870280

地址:合肥滨湖新区未来塔A座13楼

微信公众号:幸福家庭倡导者

精选的文章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涉及版权问题,敬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沟通授权,删除或重发,非常感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