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551-63870280

“我想自杀,都没人信” | 那些遭遇校园霸凌的少年

2019-03-08

你的童年经历过校园霸凌吗?

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在童年时代见证甚至亲历过校园霸凌。但在许多成人眼里,校园霸凌不过是孩子们无伤大雅的打打闹闹。


事实上,由于儿童和青少年缺乏对社会规则的理解,他们组成的微型社会与成人社会相比,更像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丛林社会。


而那些生活在霸凌阴影下的孩子,他们受到的精神创伤,也远远超出了我们对美好童年的想象。


01  被校园霸凌毁掉的好学生


广西北海某中学的初一学生陈琪琪,从教学楼顶跳楼身亡,死因疑是校园霸凌。而事发时,琪琪从广东转到老家的学校仅5个月。


成绩年级第一、学校合唱团指挥、英语能力出众,还曾获得广州市“三好学生”、广州市“硬笔书法”二等奖、广州市省赛征文二等奖……在家人和朋友的印象里,陈琪琪是个“学霸”。

陈琪琪住校。一次回家,妈妈发现她身上有伤疤。


“孩子和我说,是同班同学打的。我还去了学校,和老师说了这件事。”


老师答应会解决问题,但之后,陈琪琪依旧屡次遭到同学的威胁。


“我女儿穿衣服比较偏运动的,颜色也以黑色、蓝色为主。他们就嫌弃我女儿,说她土里土气的。”

“女儿不会本地的方言,同学也会嘲笑。”


妈妈回忆说。


一天下午,妈妈接到学校老师打来的电话,对方在电话中说:你女儿要跳楼了。


赶到学校时,等待她的却是女儿的尸体。


而学校的反馈是:陈琪琪是自杀,和学校没有关系。


02  她说过想要自杀,却没有人相信


在学校归还的遗物里,妈妈发现了同学写给女儿的小纸条。


一张纸条上写的内容是,“下课后,六楼等你,不见不散”。


在陈琪琪的课本上,全是这样的字样:


“你替她们背黑锅,被她们侮辱,被打,被骂!”


“我是欠你钱了,还是吃你家大米了??针对我?啊!”


“何必呢,活得这么累,都是一个宿舍,真当我不知么,在背后说我坏话?可笑!”


“离开这个宿舍”……

陈琪琪给父母、姐姐、同学等人留了5封遗书。


在一封给朋友的遗书中,她这么写道:


“最悲哀的是什么,莫过于你连自杀的想法都说出来了,却没人信。

太让人痛心。


那些遭遇校园霸凌的孩子,或许尝试发出过求救信号,但是在很多时候,他们的信号被忽视了。


03 自杀,是被霸凌者最后的呐喊


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16年发布的校园霸凌报告,收取了18个国家10万年轻人的数据,显示全球学生中,平均每4个学生便有1个曾经遭遇过校园霸凌。


2017年腾讯新闻做了一项校园霸凌公众认知的调查,数据显示,在参与调查的3万6千名网友中,超过一半的人亲身遭遇过校园霸凌,24.2%的人曾霸凌过别人。而在这些霸凌者中,约83.9%的人曾经被霸凌过。


据受访者回忆,38.2%的被霸凌者彻底放弃学业,30%转学到其他学校,24.6%短期不来上学。


而自杀,也成为了孩子们对抗校园霸凌的方式之一。


1. 严重的心理损害


被霸凌者除了身体受到伤害以外,这些经历也会给他们的心理带来损害:恐惧、焦虑、抑郁、社交障碍、甚至是伴随终身的心理创伤。


我有一位曾经遭遇过校园霸凌的来访者,她说,过去的伤害依然无时无刻在影响着她:情绪喜怒无常,常常暴怒,常常抑郁;对“独立”有疯狂的执念,习惯一个人硬撑,直到扛不住;要求朋友一定要无条件支持自己,不能有半点的质疑;和恋人在一起时,不能谈论过去……


在人际关系中,他们始终很难摆脱心底的那份不信任感。因为曾经,周围人对霸凌行为的忽视和纵容,会让他们感觉,没有任何人可以帮到他们。


同时,被霸凌的经历,会影响一个人的自尊水平和自我评价,他们甚至会怀疑自己是“异类”,“一定是自己哪里不好”,才招致了如此遭遇。

他们也会感到深深的不安,因为需要时刻躲避突如其来的伤害。


最严重的是,长期的折磨可能导致抑郁,当被霸凌所带来的心理创伤无法整合时,他们最终可能会自杀。


2. 缺失的支持


社会、学校、家庭的支持对被霸凌的孩子来说都很重要。


而其中,影响最大的是家庭的支持。


被霸凌的孩子可能曾经向家长或老师寻求过帮助,但是无效的干预,可能导致更严重的霸凌行为,这使得了很多孩子不敢再寻求帮助。


还有一些家长,对于孩子的求救不理解,甚至冷言相对:


“你好好学习,不去理他们不就行了。”


“他们打你,你打回去啊。”


“你去告老师啊。”


孤立无援的孩子,缩回了求助的手,不再告诉父母。


这让我想起《房思琪的初恋乐园》里,被老师性侵后的房思琪尝试向妈妈求助。


“我们的家教好像什么都有,就是没有性教育。”


妈妈诧异地看着她,回答:“什么性教育?性教育是给那些需要性的人。所谓教育不就是这样吗?”


思琪一时间明白了,在这个故事中父母将永远缺席,他们旷课了,却自以为还没开学。


而遭受了霸凌的孩子之所以不愿意告诉父母,也是因为,在他们的心中,父母缺席了。


也许,他们认为,告诉了父母也没有用,父母不会理解,不会帮到自己的。


04 致父母:你们是孩子的最后一扇门


1. 注意到孩子细微的变化


有一些孩子性格比较敏感内向,当遇到类似的事,他们可能并不会告诉父母。或者一些更小的孩子,在遭受到伤害后没有办法用语言表达。


那么,家长就需要细心的去观察孩子回家后的任何细微变化,比如,Ta在情绪上有没有什么异常,是否变得有些沮丧、抑郁、恐惧、焦虑,在行为上有没有表现得更退缩、回避、自残、或有攻击性等。


尤其是孩子如果表达出了“想死”的念头,一定要引起重视。


不要觉得孩子只是“说着玩”“不会死”,要尽快带孩子去找心理医生或治疗师。


2. 做孩子的安全基地


在我们小的时候,当我们遭受到伤害或挫折,我们第一反应就是去找父母。


好的父母,应该具有“安全基地”的作用,他们会安抚受挫的孩子,给孩子情感支持和鼓励。


《妈妈是超人中》,贾静雯的女儿输掉了比赛,就跑到妈妈怀里哭了,那个时候的贾静雯就像一个“安全基地”,慢慢疏导女儿的情绪。

而当孩子在父母怀里“充满电”后,会快速复原,然后再离开父母去探索更大的世界。


但是如果在这个时候,父母的角色是缺失的,对孩子是忽视的,或者父母总是高高在上,对于孩子的求助行为是责备的,那么孩子更可能在遭遇了霸凌的时候,压抑自己的情绪,不愿意去沟通和寻求帮助。


如果父母更愿意和孩子去进行平等的交流,如果家庭的氛围是民主的、具有支持性,孩子更可能从被霸凌的创伤中恢复。


3. 尊重孩子的意见


当孩子在遇到霸凌事件的时候,他们会感觉自己的整个生活都失控了,自己是不安全的。这时的父母,需要帮孩子重获控制感和安全感。


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商量解决的办法。孩子可能会提出一些想法,比如转学,离开原来的环境,等等,父母都应该重视和尊重孩子的意见,以保护孩子为最大原则,尽可能满足孩子的愿望。


这样,孩子也会发现,原来自己对生活还是有控制力的,这有利于他们自尊的提升和安全感的恢复。


写在最后


前段时间,陕西米脂县某中学发生了恶性砍人事件。


嫌疑人交代,他在该中学上学时,曾被学生欺负,记恨学生,所以持匕首杀人。该事件已造成10名学生受伤,9名学生死亡。


而嫌疑人用的微信昵称是:“要么忍、要么狠”。用以暴制暴的方式,一个“忍受”霸凌的被害者变成了“凶狠”的施害者。


霸凌者往往也成长在一个被情感虐待(对孩子过度溺爱或忽视)的家庭。也许他们的父母有很优越的社会地位,孩子闯了多大祸都能摆平;也许他们的父母性格暴躁,孩子学习了父母的榜样。


但无论怎样,父母对于孩子的情感需要并没有给予满足。而被情感虐待的受害者,便可能成为下一个施虐者。


这些实施霸凌的孩子正值青春期,还没形成稳定、成熟的道德判断和价值观,情绪上容易冲动,焦躁,愤怒。


他们渴望引人注意,渴望被认同,但从单一的学习评级体系,他们无法获得认同感,情绪又无处宣泄,那怎么办,通过霸凌行为寻找认同感。


因此,控制校园霸凌,除了律法的健全、学校的保护措施、家庭的支持以外,更重要的,是对孩子心理的关注。


如果这些孩子的父母、老师,能够给予他们多一些关爱、支持和引导,那么校园霸凌,可能真的会少一些。


倾听、关注、理解、支持、指导、释放、觉察、发展…

认清自身人格特点 ……

提升自我觉察力度……

建立健康自我形象……

获得心理成长经验 ……

促进心理素质 ……

提高生活质量……

以专业赢得信赖

用真诚温暖心灵

合肥芝点心理咨询中心

提供更多帮助……

联系我们总电:0551 63870280

地址:合肥滨湖新区未来塔A座13楼

微信公众号:幸福家庭倡导者

精选的文章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涉及版权问题,敬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沟通授权,删除或重发,非常感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