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551-63870280

有一场架,我们永远吵不赢

2019-03-06

我们总是责怪父母不懂自己,强迫我们去做不喜欢的事情。

但他们背后隐藏的渴望,我们看到了吗?


父母身上也存在着他们原生家庭的烙印,我们察觉了吗?


激烈的反抗,并不是解决我们之间矛盾的好方法。


这一场架,我们永远都吵不赢。


我有一个朋友在辩论界小有名气,


他说,“我打过最难的辩论赛,不是在赛场上,是在家里,跟我的父母。”

我问他:“那你赢了吗?”


他沉默。


我说:“你赢不了,这场架没有输赢。”


1、/爸爸,你不能听我说一次吗?/


以前,跟我的父亲,只要回家真的是每逢佳节必扛架,那感觉就是你怎么做都不对,他就是看你哪哪都不顺眼。


· 穿个衣服,他说:“穿这样的衣服,弄个帽子像什么,这也有人要”;


· 吃个饭,他说“我看你这样不行啊,你不吃菜不喝汤,瘦得跟鸟脚一样”;


· 给他买礼物,他说:“你们不要给我买东西,又浪费钱”;


每次回家的心情都令我一言难尽。


试过抗议吗?当然!


“爸,你怎么一直嫌弃我


“你没有一件事情值得肯定,说了不听”


“现在长大了,我们也有自己的想法”

“要有人指导才能少走弯路啊”


“你不能教一辈子吧,总要自己面对”


“天下父母心,我不教谁教!”.......


像这样和平的交流已经是用尽各种方法交涉了无数次的结果,此之前:有争吵,有发怒,有攻击,有沉默,有逃离,有哭泣.......


终于有一次,我问父亲:“你为什么那么喜欢管我呢,你这样让我觉得自己很挫败,很没用”。


他沉默了好久,“我5岁没了母亲,你爷爷从来不管我,那袖子都擦满了鼻涕结了厚厚一块;我10几岁的时候去舅舅家,舅妈拿了个牙刷给我,才第一次刷牙,你们现在有我在,我就要教育好你们。”


其实,父亲只是在表达自己的渴望,对他曾经所得不到关心的渴望,同时他也不希望我们经历他所经历过的一切。于是把自身的想法投射给了我们,认为我们需要这些。


我们长大了,我们可以去分清楚哪些要求是合理的,哪些是过度的,也可以重新去审视父母为什么是这样对待我们,这很重要。因为这会影响到我们对父母的看法以及对自己的看法,甚至,影响到我们和伴侣的关系,我们跟社会的关系。


否则就会变成“父母等着子女感恩,而子女等着父母道歉”。


2、/无法摆脱的原生家庭烙印/


早在古时候,我们就有“三纲五常”的说法。有了等级之分,就有了权力之争。


父权大于子女权,很多父母会希望孩子听话,而且认为听话是理所当然的。所以每当我们表达和父母不同观点的时,得到的更多是否定。哪怕我们的想法再好,他们也不允许自身的权威被挑战,被质疑。


我们永远拗不过父母的,因为情感上他们需要享受这种权力。


这就导致了他们采用的教育方式不是溺爱就是独裁,一种就是只要我们听话要什么都给,无限溺爱,无限呵护,最后温室里的花经不起风雨,就永远需要他们了。

另一种是剥夺我们自主成长的权力,什么都替我们包办,没有一丝反驳的空间,压抑我们的创造性,自主性,只能变成一个傀儡,活成他们期待的样子。


就这样,被控制的孩子成为平衡家庭关系的工具,接纳父母情绪的容器。


我曾经有位来访者,在她小时候,有次妈妈给她一块钱让她去买蒜头,但等她买完东西回家,她妈妈发现她的买菜钱没有剩余时,就立马对她破口大骂,


“你怎么这么蠢,买东西不知道找钱,怎么有你这么傻的人,什么都不能依靠......”


话语的难听程度,甚至连邻居家都看不下眼,过来维护她。可她妈妈依旧不依不饶,不断辱骂自己的女儿是个傻子。直到晚上吃饭,她妈妈才发现原来早上她给的是一张五毛,而不是一块。


曾经的创伤性体验,成为我们日后发展的障碍,原生家庭的一点一滴都在默默影响着我们。


无论我们多么想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,挣脱父母的桎梏,好像都难以做到,他们的印记早就刻在了我们的身上。


3、/不要企图改变父母/


父母辈大多经历过在小时候看着自己父母算计着米缸过日子,头疼着姐姐弟弟成绩都那么好该让谁去读书,该上谁家去借钱。


愁完吃穿用度愁学费,所以他们潜意识里只有稳定才是安全的。


但我们的时代是多元化的,比起对稳定的需要,我们也追求灵活创意,向往平等自由。


从父母希望我们听话,转变为我们希望他们理解自己,我们觉得他们的思想太落后了,甚至我们希望他们承认错误,认同我们才是对的。


我们似乎变成了曾经的他们。


向父母证明他们错了,这不是沟通,是说服,是企图把自己的观点强迫对方接受。


我们不可能改变父母就如同我们不可能改变过去的时代,但如今已经变得强大的我们,可以选择接纳不完美的他们,而且我们也可以选择跟他们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。


·尝试不用打压否定攻击的方式来表达关心


·尝试不用高高在上的方式控制来传递担心


·尝试不用一副蛮不在乎的样子来掩饰在意


很多人越长大越不想回家,但不是我们不想回家,而是不想回家去面对那个被父母逼迫,指责,否定,不够优秀,羞耻,愧疚,又挫败的自己。


今年年前有一位30多岁的来访者来咨询,她说她不想回家,回去就要应对各种相亲,催婚,面对父母那种着急跟期待。


我问那她自己会着急吗?她说她也着急的,只是没有遇到合适的,我告诉她,或许你可以尝试向父母表达你真实的想法。


年后她回来跟我说,虽然父母这次还是催婚,但她学会了跟父母坦白自己的感受:


“我也是着急的,也有在物色对象,也会担心也会害怕说遇不到合适的人,但如果你们还这么着急,我只会更加迷茫,也解释了为什么不合适。”


结果让她很惊喜,妈妈竟然没有再逼迫,反而一通安慰,她没有想过父母原来也会理解自己,只是自己一直以来都用错了方式,用激烈的反抗来回应他们的焦虑,但其实平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,反而更有效。


某一年回家,发现我父亲也在看心理学的节目,他不懂心理咨询,只是他知道他的女儿感兴趣,刹那间热泪盈眶!可能不知不觉,我们父母也在学着了解我们。多点耐心,跟父母的战役没有输赢,唯有爱与包容治愈一切。


家是幸福的港湾,我们漂泊在外,压力重重,没有归属感,只有回家了,才能感到舒心,安心,连空气都是熟悉的。这才是家,本来该有的样子。


倾听、关注、理解、支持、指导、释放、觉察、发展…

认清自身人格特点 ……

提升自我觉察力度……

建立健康自我形象……

获得心理成长经验 ……

促进心理素质 ……

提高生活质量……

以专业赢得信赖

用真诚温暖心灵

合肥芝点心理咨询中心

提供更多帮助……

联系我们总电:0551 63870280

地址:合肥滨湖新区未来塔A座13楼

微信公众号:幸福家庭倡导者

精选的文章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涉及版权问题,敬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沟通授权,删除或重发,非常感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