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551-63870280

如果你总爱上一个需要你但不爱你的人(Joy Liu)

2019-01-05

很久很久之前,有位朋友跟我说过这么一件神奇的事情。她说她很需要自己的男朋友,但是她并不爱他。在他面前,她似乎就变成了一个小孩子,可以为所欲为,有的时候她自己都觉得对男朋友实在有些不公平,但她又没有力量离开他。


后来她还是鼓起了勇气,离开了这个她不爱的男人。这个对她百依百顺,体贴入微的男孩,最后也没有“赢得”她的爱。

然后我又听到了另一个故事。这次是一个男孩。男孩遇到了女孩,从此为她付出所有:工资卡上缴,每天如父亲般的关怀,在一起5年,却在结婚前被女孩分手,她只说了一句:可是我不爱你啊!他们分手之后,女孩仍旧会打电话给他,跟他分享让自己痛苦的家庭关系,而他也继续在她的生活中承担着这份“聆听者”的角色。


在听到这些故事的时候,我总是在想:到底什么是爱呢?爱跟需要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呢?


不知道你是否爱上过一个仅仅是“需要”你但却不爱你的人,或者你是否仅仅是因为“需要”一个人而进入一段亲密关系?今天Joy想邀请你探讨:为什么你总爱上一个需要你但不爱你的人呢?


到底什么是爱?


亲爱的你,我想先问你一个人类永恒的困惑:到底什么是爱?


我想跟你坦白的是,研究了它这么多年,我仍旧觉得所知甚少。我甚至觉得自己看的书越多,经历和聆听的故事越多,越觉得“爱”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。


亚伯拉罕·马斯洛 (Abraham Maslow),就是那个非常有名的提出需求层次理论,还说你的最高需求是自我实现的心理学家,曾说:“当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之后,就会产生被尊重的需要,被爱的需要。”

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西格蒙德·弗洛伊德(Sigmund Freud)曾说:“人们爱上的是与他们相似的人,或是他们曾经是的那种人,或是他们想要成为的人。”


家庭治疗先驱维吉尼亚·萨提亚(Virginia Satir)说:“爱你而不用抓住你,欣赏你而不用评判你,和你齐参与而不强求你,离开你亦无须言歉疚,帮助你而没有半点看低你,那么我们俩的相处就是真诚的,并且能彼此滋养。”


提出爱情三角理论(激情,亲密和承诺)的心理学家罗伯特·斯腾伯格(Robert J. Sternberg)说:“爱情是什么?是我们之间心灵互相契合,互相归属的亲密,是我们之间浪漫吸引,渴望结合的激情,是我们彼此对亲密关系的持久承诺。”


纳撒尼尔·布兰登(Nathaniel Branden)在[罗曼蒂克心理学](The psychology of romantic love)一书中说:“我爱你,因为在你眼中,我真正找到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感觉,我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共享的生命感。在爱你当中,我遇到了自己。”


研究积极情绪的心理学家,芭芭拉·弗雷德里克森(Barbara Fredrickson)在她的书[Love 2.0]把爱情定义为一种积极情绪,她管它叫做积极共鸣(positivity resonance),在这种共鸣下,我们在生物化学水平和行为上跟对方同频,共享积极情绪并且产生了为对方好的动机。


宗教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·布伯(Martin Buber)在他的那本著名的[我与你]中提出,只有当“我”全然地转向“你”时,爱才可能产生


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,艾瑞克·弗洛姆(Erich Fromm)在他的著作[爱的艺术]中说:“我一直相信,真正的爱情可以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,而双方都会因此而充满快乐。”


他继续说到:“不成熟的,幼稚的爱是: ‘我爱你,因为我需要你。’ 而成熟的爱是: ‘我需要你,因为我爱你。’ ”


每个角度都对,但没有一个角度可以完整准确地描述爱。


如果我们超越时空的障碍,把这些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聚集到一起,估计他们会因此不同的爱情观而争执起来,然后随着讨论的深入又达成了某种共识(智者们总是可以达成共识),可是这些共识会是什么呢?我并没有答案。


但有一点是肯定的,他们一定会赞同,很多东西都不是爱。因为爱,正如[少有人走的路]的作者M·斯科特·派克说的,需要我们有成熟的心智,自我完善的意愿,自我觉察和反思的能力,甚至是罗洛·梅(Rollo May)提到的意志力。


“我需要你,但我不爱你”


很多东西伪装成爱的模样,没错,我们会感到怦然心动,心跳加速,掌心冒汗,多巴胺分泌也更多了。没错,很多时候我们会说:我动心了!可是那份心动,最后到底是什么呢?也许我们并不知道。


当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,我们需要妈妈,但是婴儿们爱他们的妈妈吗?我无法回答,但有一点是肯定的,正如不是所有的家长都真正爱孩子一样,不是所有的孩子都爱着他们的父母。爱和需要,好像并不能心安理得的划上等号。


这就是为什么弗洛姆会提到所谓的“幼稚的爱”。当一个人根本还没有爱的能力时,他可以很需要一个人,但是他无法给予这个人他的爱。

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一个特别有名的,叫做[爱心树](The giving tree)的绘本。在这个绘本里,有一个树爱着一个男孩,它不停地给予男孩,从它的树荫,到它的果实,到树枝树叶和树干,直到它什么都给不了了,只剩下一个木桩。


据说这个绘本当时就引起了很大的争议:人们在思考,这颗树对男孩的感情是爱吗?男孩对树又是什么感情呢?男孩说他也爱着这颗树,但是他却一味只知道索取,这难道真的是爱吗?


很坦诚地说,在很多年里,我对于父母的感情都是“我需要你,但我不爱你”,因为那个时候我根本还没学会什么是爱。


直到现在,我自己爱的功课也还刚刚启程,但我终于可以放心的说:“我需要你,因为我爱你”了。因为在他们最需要我的时候,在他们最脆弱的时候,我愿意在那里,不离不弃。更因为在某个瞬间(虽然还不够多),我们被彼此理解和看到,被珍惜和欣赏,然后在对方的眼睛里看到了自己。


我的好多来访者都会告诉我他们“缺爱”。他们在一段亲密关系中,是为了“得到爱”。这也是为什么他们会选择一个“对我好的人”,并且把这一条作为选择伴侣的最重要指标。我当然不是说这有什么不好,我们自然是要选用温柔和爱对待自己的人。


可是你会渐渐发现,因为“对我好”而产生的感情,更像是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对待母亲的态度:因为你对我好,所以我喜欢你。当然也许对方也很享受对自己爱的人的付出,可是这份爱的条件永远是付出,一旦付出停止了,或者不那么令人满意了,这个付出的对象,就“不爱你了”。


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被需要,都希望自己是有价值的,能够帮助到别人的,尤其是我们爱的人。可是我们只是为了满足对方的需要而存在着,却忘记自己的需要和感受,这份付出就根本无法持久。一份没有爱的相互流动的关系里,它的生命力早晚会枯竭。


海的女儿的故事


我想你一定读过安徒生的悲剧童话[海的女儿](我还是打算很啰嗦的讲个梗概)。


故事里年满15岁的小美人鱼看到了船上一位英俊的王子并且被他吸引了。海上无情的暴风雨把船打翻了,小美人鱼把王子救上了岸。王子昏迷不醒,于是小美人鱼轻轻吻了王子的额头,躲在了大石头背后,等待好心人来救王子。(其实我比较郁闷的是:为啥不直接来个人工呼吸?)


终于,一位年轻女子来到了海边,发现了王子。剧情的发展你懂的,王子就在这个时候醒了,看到了这位姑娘,并且爱上了她。小美人鱼找巫师变成了人类,忍受着巨大的疼痛希望跟王子在一起。


巫师说如果王子不跟他结婚,她就会变成泡沫,除非她杀了他。小美人鱼自然是不会杀了王子的,所以王子跟另一位姑娘结婚的那天,她就变成了炮灰,哦,不是,我说错了,是泡沫。


我为什么要讲这样一个故事给你呢?


因为这就是我自己的故事,我刚刚结束的8个月的,海的女儿的故事。


大概是在今年2月份的时候,一个很偶然的原因,我开始跟他聊天。我们是网友,因为都给一个网站写稿相识。很神奇的是,我们第一次比较走心的对话,就聊到了半夜3点。


当时他告诉我,虽然他跟前任分手了一年,却还始终没有走出来。而我也告诉他,我曾经喜欢很久的那位大学同学最后发现他是gay的故事。


我想那也许就是一个信号和邀请,从此,我变成了“拯救”他的小美人鱼。

他说无法原谅自己当初跟前任分手的理由,我就帮助他理解自己,不断不断地更加理解自己。


他问我是否应该跟前任复合,虽然很难过,但是我仍旧鼓励着他去真实的表达自己。于是他写信给前任说要复合,却被快要结婚的前任拒绝了。


这时候他才真正从心理上开始承认自己这段关系的丧失,于是我又写了一系列关于丧失的文章,希望能够帮助到他(也许也是在帮我自己离开)。


关于他的人生,在我们相识相知的8个月里,能做的努力,我都做了。


终于在9月末的时候,他写了一篇文章,说是对过去这段关系的告别。


最后特别有趣的是,十一假期,他来北京看我,我们坐在北大的未名湖畔,他告诉我说:我就在最近这一个多星期的时间里,喜欢上了一个来撩我的女生。


我苦笑:原来那个把自己喜欢的人救上来,他醒来时却爱上了别人的,海的女儿的故事,不就是在说我吗?


这些天我都在问自己:这段已经死去的关系,到底想教会我什么?如果这是我人生的必修课,我又学到了什么?


我突然发现自己曾经喜欢过的男孩,都有一个共同特点:他们身上带着些许忧郁和寂寞,好像很需要我的帮助。而我渐渐也开始明白,那个内心还不够坚定地相信自己值得被爱的姑娘,带着她与生具来的助人特质,希望通过帮助喜欢的人而得到自己的价值。


可是她忘了,她不用那么努力地,通过帮助到别人而证明自己值得被爱。她忘了她“值得被爱”这件事情本身,不需要任何证明。所以她根本不必找一个“需要”她帮助的人来证明什么,那个带着心智成熟后的爱来到她生命中的人,自然会因为爱她而需要她,而不是因为需要她而爱她。


如果你总是爱上一个需要你却不爱你的人


当然了,现在我也更加理解自己为什么会选择咨询师作为自己的职业。因为除了喜欢人,对人有无限的好奇之外,我的灵魂深处,就是有着强烈的助人愿望


这是一种熟悉的感受,一种我从小就习得的,跟异性交往的方式。


可是被需要,很多时候,真的并不是爱。


我用了很多年才学会去爱我的妈妈,而不是仅仅只是需要她。爱本身是一种能力。


我也用了很多年学着爱自己,深深地,温柔地,觉察,拥抱和理解自己,而不再把自己当成是达成任何他人期待的工具。


我最后给他写了一封信,告诉他:“我累了。”


对,亲爱的你,这句“我累了”,我从20岁整整学习了10年,才会说。


从前在爱情里,我更多地在想着如何帮助他,如何让他从自己的阴霾中走出来,如何让他更快乐一些。我是那么的投入,却忘了自己。回过头来才发现,原来我真的好辛苦,好疲惫。


我们并不是不可以在爱情里为对方付出真心,在痛苦的时候陪伴,在迷惘的时候一起探索,或者在焦虑的时候安慰和聆听。这些都是那么的珍贵。


可是,我们也要问问自己:如果对方仅仅是需要我们,那是爱吗?我们一直在扮演着家长的角色,难道我们自己不需要偶尔做回一个孩子,被人好好地疼爱吗?难道我们真的不会累吗?


对,承认自己很累,这是我对自己全然坦诚的第一步。真正的爱,会赋予一个人生命力和创造力,而不是汲取一个人的能量和生命力。


而那种需要被人“需要”的感受,我也终于明白,并不一定必须找一个需要我帮助的人才能实现。不是只有落水的王子才可爱,那个好好地健康地站在我身旁的,用满是爱意的眼神凝望着我的王子,才是更适合我的人。

当然了,这门人生的功课,我还要继续修炼。那个更加自由的自己,也只有当我不再用任何熟悉却限制我的模式来捆绑自己时,才可能被建构出来。


亲爱的,现在轮到你了。


过往死去的关系,到底想交给你什么人生功课呢?等着你在留言板上写故事哇,我亲爱的宝宝!



倾听、关注、理解、支持、指导、释放、觉察、发展…

认清自身人格特点 ……

提升自我觉察力度……

建立健康自我形象……

获得心理成长经验 ……

促进心理素质 ……

提高生活质量……

以专业赢得信赖

用真诚温暖心灵

合肥芝点心理咨询中心

提供更多帮助……

联系我们总电:0551 63870280

地址:合肥滨湖新区未来塔A座13楼

微信公众号:幸福家庭倡导者

版权声明:精选的文章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涉及版权问题,敬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沟通授权,删除或重发,非常感谢!